去年底,中国两款六代战机试飞成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巨大关注,然而,世界主要大国政府和军队对此却集体保持沉默,反倒是俄罗斯率先打破了这片诡异的平静。
近日,据俄罗斯塔斯社报道,苏霍伊设计局负责人透露,该局已启动第六代战斗机的研制工作。报道指出,这款新型战机将配备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先进发动机,其单位燃料消耗率极低,同时具备强大的推力。至于其他技术细节,塔斯社目前尚未披露。
俄罗斯RT新闻的报道中,配发了一张据称是未来六代机概念图的图片。细致观察图片水印,可以确认其源于AI图像生成软件GROK,并非苏霍伊设计局官方发布的正式设计图。这幅图片充其量只是新闻报道的视觉补充,并非可靠的官方信息来源。
这架战斗机的图示,与其说是第六代战机,不如说是一堆拼凑而成的概念机。虽然采用了棱形机头等隐身设计,并安装了与传闻中的成都第六代战机类似的三台发动机布局,但它却保留了苏-27式的传统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这些都严重破坏了隐身性能。因此,这张图片仅供参考,绝非第六代战机的真实模样。 真实第六代战机不会如此设计。
近几年,俄罗斯方面关于六代机研发,确实流露出一些具体的细节信息。2018年7月5日,俄罗斯联邦机械制造商联盟主席兼航空航天产业委员会委员弗拉基米尔·古特涅夫在公开记者会上,就第六代战斗机发展方向发表了其独到见解。他强调,第六代战机必须具备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系统,从而在极其复杂的电子对抗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作战,并以此显著提升自身的电子战能力。
古特涅夫指出,先进探测技术的进步将削弱战斗机的隐身优势。他认为,未来六代机的超机动性发展空间有限,超音速巡航速度提升幅度也不大。但他预测,在发动机加力燃烧模式下,六代机或许能够突破5马赫,实现快速突防,从而压制敌方防御体系。 然而,这只是古特涅夫个人的观点,俄罗斯的科研机构可能并不完全认同。
近年来,苏霍伊集团在各大航展上发布的宣传片中,已隐约透露了其六代机构想。这些画面展现的设计理念,与中美两国六代机发展方向不谋而合,都选择了无尾翼布局,旨在提升战机的隐身能力。
俄罗斯近期公开的科研规划显示,第六代发动机有望在2035年前后正式服役。 这是一种先进的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其原型机预计将在2030年前后问世,而相关的研发工作则早在2024年甚至更早便已启动。
这份规划确有可信之处。其依据是,路线图中标注的搭载隐身二元矢量喷口的AL-51发动机,预计将于2024年前后问世。而俄罗斯在今年珠海航展结束后,公开展示了一架编号为052的苏-57战斗机,正进行该新型发动机的测试工作,印证了规划的可靠性。
因此,俄罗斯宣称具备研发第六代战斗机的能力并非危言耸听,并非仅仅是盲目跟风中国的技术路线,而是确有其事。然而,其具体技术参数和设计侧重点,目前仍不得而知,尚需持续关注。
苏联时期雄厚的航空科研积累,至今仍在滋养着俄罗斯的航空工业,为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数年前国际油价飙升,俄罗斯因此获得了巨额财政收入,为其第六代战斗机的研发项目注入了强劲的资金支持,使其具备了推进这一国家级战略工程的实力。
岁月流转,俄乌冲突旷日持久,已近三年仍不见和平曙光。俄罗斯承受着西方国家联合制裁的巨大压力,经济步履维艰,而战争的巨额开支却持续攀升。如今,他们或许已无力继续推进第六代战斗机的研发项目,毕竟,这并非当前最紧迫的战略需求。眼下,俄罗斯的首要任务,便是全力以赴,大规模生产现役武器装备,以确保俄军在俄乌冲突中取得最终胜利。
俄罗斯第六代战斗机的研制,在技术层面遭遇了严峻挑战,其核心瓶颈在于半导体元件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落后。与西方甚至中国相比,俄罗斯在这两方面的差距已十分显著。先进的航空电子系统、雷达、通信设备以及各类传感器,都是第六代战斗机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而这些恰恰是俄罗斯在短期内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
北约的步步紧逼,令俄军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这压力,在苏-57战斗机的量产困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俄罗斯军工体系的产能瓶颈,使得这款先进战机难以实现大规模装备部队,这无疑是俄军实力的一大掣肘。
俄乌冲突爆发至今,苏-57战斗机并未展现出预期的强大战力。其参与冲突的程度远低于预期,甚至可能从未深入乌克兰领空作战,仅限于在俄方境内发射导弹。这种有限的运用,使得俄罗斯空天军始终未能完全掌控乌克兰战场的制空权,严重制约了俄军地面部队的行动,并带来了巨大的作战难题。
俄罗斯第六代战斗机的研制,受制于诸多技术瓶颈。突破这些瓶颈,需要外部环境的积极转变,依赖于从中国或西方国家引进先进的半导体及相关技术。然而,这种依赖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因此,俄罗斯能否如期在2035年拥有具备实战能力的第六代战斗机,前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深度好文计划#
